上读

华夏文明起源于虫豸崇拜,特征之一是活殉(鲁地)

【上读按】转载鲁地的这两篇短文只为传达更多信息,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并不表示同意其中的观点。特此声明。

by 鲁地

华夏文明的起源: 虫豸崇拜

武汉盘龙城遗址属于商代早期,公元前1600-1300年左右。大概是商朝势力范围的南陲重镇。这些青铜器物从个头和精美度来说,是不能跟上海博物馆的商周青铜器媲美的。但是它们跟中原出土的商代同期青铜器几乎完全一样,是用来说明中国文明早期虫豸崇拜的合适例证。

这些青铜和玉器的纹饰并不是博物馆里解说牌上所说的兽面纹,不是的,而是虫纹,是各种昆虫的变形图案,包括百足虫、蚕虫、蜻蜓、蝉等等,图案由蛾子的触须、翅羽、尾刺、复眼和幼虫的爬足等所组成。那所谓的龙,是拱动的幼虫,比如蚕虫。所谓的鸟也不是鸟或凤,而是长须蛾子的变形,突出的大眼也不是人眼或兽眼,而是昆虫的复眼。从新石器时代的各个文化期到商周战国的基础纹饰主要是昆虫蜕变状态的肢体纹与网状纹,包括幼虫、蛾子、羽翅、爪子、卵籽、蜘蛛网、桑蚕丝,以曲折的平行线勾勒而成。各种兽纹,也是由虫纹组成和变异而来,龙和凤就是从昆虫的幼虫和蛾子这两个不同的蜕变状态演变而来。

在那个漫长时期里,华夏先民对于生命的起源以及对大自然的理解程度远低于同时期的两河流域和古希腊,以为人是从昆虫蜕变而来的,人死了就像幼虫变成了蛾子。我一直在猜想这是否就是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拿着人命不当命而类同蝼蚁的根源,出土这些青铜器的大墓里就有三个人被殉葬。中国的文明发端是以对自然的蒙昧理解为特征的虫豸崇拜。

这里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四百余件,绝大多数都是这类的大型器物,即所谓的礼器,其实就是祭器和陪葬品,相当数量的小兵器,包括箭簇、小刀和矛头,有120件。难得的是,这里出土了少量实用性青铜工具,但是比例很低。中国的青铜时代是被统治阶层高度垄断的青铜文明,基本上没有用于生产力,而是就这样消耗和埋葬掉的。这必然导致当时的社会主要还是处于石器时代。

这种虫豸信仰,遍及中国新石器时代以及商周战国青铜时代的各个文化区和文化期,持续了四五千年而没有多少变化,只是图案在逐渐地规范化和同质化。直到汉代,蝉的羽化信仰依然非常盛行。昆虫蜕变崇拜可能是道教产生的原始起源。

三星堆青铜人像是一个例外,它的异常文化来源需要进一步研究,尽管也受到中原虫豸崇拜的影响。

至商代后期,虫豸纹有了一些发展,兽的形象比较容易跟昆虫进行区分了,甚至有少量相当写实的人的形象。妇好墓的出土文物是个典型。这里殉葬了16个人,是商代大墓中比较“仁慈”的一个。但是,虫豸崇拜在这些动物和人的形象中是十分突出而显见的。龙,仍然是昆虫幼虫;鸟是蛾子的样子;人,从姿态到纹线,都是昆虫蜕变中的状态,其中有一只玉人,身后还带着昆虫的尾刺。商人声称自己是玄鸟蛋生的,玄鸟就是燕子。而鸟,或兽,或人,都是从昆虫演变来的,具有生动的昆虫形态与神态。华夏先民或许把蛾子跟鸟当成了同一个物种,爬虫和蛇当成了同一个种类。

先秦诸子百家乃至汉代文学里频繁地使用昆虫类比法进行观点论证或文学描述,甚至把某种巨大昆虫的出现,视为圣人降临天下的吉兆,包括虿、蚳、蝼蚁、秋虫、蜩、大蝗、大蝼之类。庄子可谓中国先秦诸子中抽象思维与论辩最杰出的思想家,但是他仍然比较频繁地使用这种悠久的虫豸信仰所残留下来的语言。《诗经》里也保留着一些关于先民崇拜昆虫的遗迹。《硕人》一诗就是把美人描绘成昆虫: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螽斯》一诗则以昆虫的多卵歌咏人的旺盛繁殖力。商周青铜与玉器的虫豸纹以及常见的“子孙永保之”铭文,其主旨就是祈愿家族像昆虫那样繁殖无限,子孙永存:

螽斯羽,詵詵兮。

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爾子孫,蟄蟄兮。

汉代后期,佛教进入中国,可谓是华夏文明第一次突破这种原始和恐怖的虫豸崇拜和意识形态,给中国人带来了神性和人性的明光,也在中国艺术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真正的人物绘画,虽然战国时期出现了个别的白描人物帛画。佛教盛行的两晋南北朝,也是中国绘画史的真正开始。人物雕塑以及后来的唐宋绘画,都是佛教带给中国艺术史的一次革命和新生。

华夏文明特征之一:活殉

作者:鲁地

活人献祭与殉葬。这是一个令人胃肠不适的恐怖话题。

Polyxena 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特洛伊国王 Priam 之女。特洛伊城被希腊联军攻破后,阵亡的希腊英雄阿喀琉斯显灵,宣称是他的战利品,要用她献祭。Polyxena 的母亲痛不欲生,Polyxena 对母亲说宁愿献祭,不做奴隶。希腊人遂将她在阿喀琉斯墓前杀死献祭。这个故事反复出现于古希腊和罗马的绘画之中。古希腊有杀生祭神的传统,但是直到目前考古学家只发现了大量的动物献祭现象,一直还没有找到活人献祭的实据。

于是想起中国规模庞大、历史格外悠久的活人殉葬制度。鲁迅说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国学家们不愿听,称之为污蔑中国伟大的文化传统。我也很不想提这个阴森的话题,也且惹得一些朋友不待见。

古埃及的法老及贵族也有活人殉葬的恶俗,数十人到五六百人不等,但只限于第一王朝时期,规模逐渐减少,持续了约二百年也就消失了(前3100~2900年)。

但中国出奇地不同,在出现国家之前,就已经出现活人殉葬:二里头、大汶口、良渚、齐家、红山文化都有人殉,可谓遍及华夏。至商周,考古发掘,惨不忍睹的大规模殉葬比比皆是,安阳商墓,有殉葬者达四千余座。西北的秦国,嬴氏世代常有百人殉葬。墨子痛责「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曾侯乙墓,殉葬女子二十一人,大者二十六,小者十三岁!不光是列国诸侯,诸侯的文官武将士大夫也多行殉葬。《临淄齐墓》六座战国士大夫墓,殉葬三十八人,多为女子。民间也是如此,父死子殉,夫死妻妾殉之。神武秦始皇,死,后宫皆殉,殉葬者数万。至汉,仁义之邦,废止殉葬,然汉武帝墓周围有大量修墓人的坟墓,殉也!《史记》以武帝比秦始皇。而文景之治的汉景帝,殉葬者万人!当今史学界为之讳,感觉脸上无光,把殉者解释为死刑犯。呜呼,大治之世而国有死刑犯万人,何谓」文景之治」,分明暴政也,而谓匈奴无教化!刘家分封各地的猫头狗儿,私自殉妻妾奴仆者,虽禁不止。至三国,孙权将领死,令其妾殉之。隋朝杜伏威,善领兵,将领每战死,令其妻妾殉,于是众将皆愿为之死战。唐代佛事大盛,法无殉葬,然也未绝迹。唐武宗毁佛尊儒,未死先令才人殉之。至宋,仁义之朝,虽民间常有殉,皇帝死而无殉,独宋高宗赵构,死以二才人殉。蒙元蛮族,殉葬之风大盛,天下无处不殉葬。而明代之阴森残暴有过之!朱元璋殉妻妾如杀鸡鸭,皇帝殉,皇子殉,各地朱姓王子王孙无不殉,哭号之声,何曾有绝!成化之世,诸王殉葬,屡屡有之。清初,皇帝、大臣、武将死,宫里殉葬者哭嚎哀求,而终不得生。康熙废止殉葬,民间义理犹存。《红楼梦》秦可卿死,丫鬟撞柱以殉,表为小姐。《儒林外史》王先生鼓动女儿为女婿殉葬,女儿绝食死,他眼角里抹去两滴泪,又周游倡导儒学去了。

如此漫长而规模宏大的人殉制度,从公元前三千多年一直持续到十七世纪!鬼夜漫慢,世代不绝,官民皆行之而以为教化,邪恶如魔而号称仁义,不是吃人的历史,又何其谓也!儒家两千余年而不能止之,而今更有何颜面复鼓吹之!

Subscribe to my blog via email


#文明